113年河川水質有變好 114年總是要更好-總量管制2.0及環保露營

河川水質持續改善,成效顯著

臺灣的河川水質近年來持續改善!根據環境部長期監測數據,過去二十多年來,政府與地方共同努力,優先改善嚴重污染河段。從91年的386.2公里嚴重污染河段大幅縮減至113年的74.6公里,減少近八成;同時,嚴重污染測站數也從66站降至歷史新低的7站。

污染來源與管制措施

造成河川污染的主要來源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及畜牧廢水。為此,環境部近年來持續推動多項政策:

△ 加嚴放流水標準

△ 修正水污染防治費收費辦法

△ 推動廢水綠色轉型與資源化

△ 強化水污染總量管制

這些措施在北部的南崁溪及南部的二仁溪與急水溪等河川均取得明顯成效。

地方案例與亮點工程

以桃園市南崁溪為例,該流域內工廠密度高、人口增長迅速,水質改善面臨巨大挑戰。然而,113年由產、官、學協力推動的「南崁溪氨氮削減設施」開始啟用,使污染指數(RPI)從91年的6.1改善至113年的4.8,成功脫離嚴重污染行列。同時,臺南市二仁溪支流三爺溪及柳營區八翁里也出現亮點:

△ 透過「虎尾寮水資源回收中心」擴建工程,三爺溪RPI從91年的8.3改善至113年的5.1。

△ 「八翁里畜牧糞尿資源化處理中心」於113年完工,回收畜牧廢水產出沼液及沼渣,進而灌溉與發電,改善水質並促進資源循環,讓急水溪水質逐步好轉。

總量管制2.0與環保露營政策

自104年起,環境部推動水污染總量管制,並加強對重金屬污染的監測,成果顯著。截至113年,全國77處監測點共執行516次監測,重金屬(銅)污染合格率達99%。為進一步提升水質,環境部將啟動「總量管制2.0」,擴大管制範圍,並計劃在未來4年內推動20處水體設置加嚴管制區,針對重金屬超標及中重度污染測站實施強化管制。

另外,隨著露營風潮興起,環境部積極推動環保露營政策,確保露營區污水不直接排入河川。自113年1月16日修正公告以來,露營場必須收集污水並設置污水處理設施,處理後的排放水質需符合放流水標準。該規定將於114年3月1日正式生效,旨在實現民眾親近自然與環保友善山林的雙贏局面。

持續努力,迎向更好的水質未來

雖然近年來極端氣候、河道整治與水庫排砂等挑戰仍持續存在,但改善河川水質、提供民眾良好水環境仍是政府的重要使命。環境部將持續跨部會合作,強化水環境治理,確保水質持續提升與用水安全,為臺灣創造更健康、永續的未來。



資料來源:環境部水質保護司